-
弗里德里希·米歇尔(Friedrich Miescher)从脓细胞中分离出“核素”(现称DNA),首次发现核酸的存在。奠定遗传物质研究的物质基础。
-
奥斯瓦尔德·艾弗里(Oswald Avery)通过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,首次证明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。推翻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假说。
-
沃森(Watson)、克里克(Crick)、富兰克林(Franklin)提出DNA双螺旋结构,揭示遗传信息的存储机制。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诞生。
-
弗朗西斯·克里克(Francis Crick)提出“DNA→RNA→蛋白质”的信息传递方向。统一分子生物学研究框架。
-
汉密尔顿·史密斯(Hamilton Smith)从细菌中分离出HindII酶,实现DNA的定点切割。是基因工程技术的基石。
-
保罗·伯格(Paul Berg)首次将不同物种的DNA拼接成重组分子。是基因工程的开端。
-
科学家自发讨论重组DNA技术的生物安全风险。制定首个基因工程研究伦理准则。
-
弗雷德里克·桑格(Frederick Sanger)发明双脱氧链终止法(桑格测序)。首次实现DNA序列的精确读取。
-
凯利·穆利斯(Kary Mullis)发聚合酶链式反应(PCR),实现DNA片段的指数扩增。作为分子诊断和研究的革命性工具。
-
首例体细胞克隆哺乳动物引发伦理争议。
-
促进全球科研合作与数据共享。
-
国际科学家团队完成人类基因组约30亿碱基对的测序。开启基因组医学时代。
-
詹妮弗·杜德娜(Jennifer Doudna)、埃马纽埃尔·沙彭蒂耶(Emmanuelle Charpentier)开发基于细菌免疫系统的基因编辑工具。使精准、高效的基因编辑成为可能。
-
转基因水稻在发展中国家试验引发反基因工程运动。
-
揭示细胞异质性,推动精准医学发展。
-
全球谴责,推动基因编辑立法。
-
不仅是对CRISPR技术科学价值的认可,更标志着基因编辑从实验室工具迈向实际应用的转折点。尽管技术潜力巨大,但其引发的伦理、法律问题仍需全球协作解决,以确保科技真正服务于人类福祉。